圣经---苏萨盛名传播
在《圣经》中“书珊(Shushan)”,或曰埃兰的塞琉西亚,现代称为苏西(Shush)或者舒什,大陆翻译为苏萨。它位于底格里斯河东240公里的位置,是古代埃兰王国、波斯、帕提亚的重要都城。除了是现代考古重要的地点之外,此地也因为什叶派穆斯林与犹太人先知但以理而著名。
在希伯来圣经的诗歌智慧书里曾提及苏萨,最主要是出现在以斯帖记,而在尼希米记、但以理书中也曾出现记述。公元六世纪的巴比伦囚虏时期,但以理和尼希米都是居住在苏萨的先知。以斯帖成为王后,她救助了犹太人免于受屠的命运。一座非对称的白色锥石,被认为是但以理的墓石。
十九世纪考古学家素描的但以理墓地,这是苏萨在圣经的坐标

俯视圣人墓地,在这伊斯兰革命节的时候

当我们停靠在苏萨古城,路边高音喇叭传来激昂的音调,扩音器里正在为埃及的革命胜利欢呼,“穆巴拉克终于被推翻”。这景象令我想起文革时期,我所居住的文化部大院,武斗的宣传武器便是这高音喇叭,一样激昂的音调,不同的只是内容。

节日中的女青年
导游再三嘱咐我们不要对人群拍照,他的紧张情绪令我们停止另一样的旅行记录。只见路上三俩成群的男女,孩子们手里拿着标语,去死吧!美国,讽刺的是在这犹太先知的墓地外吆喝着:去死吧!以色列。犹太囚徒对锡安山的思念才有了以色列的复活,但以理却是他们重要的宗教领袖。
我们在导游的催促下疾步穿过人群,没有张望,却也记得街道两旁的商铺都有风雨连廊,好似广州的旧城。
自从巴列维政权被推翻,80年代爆发两伊战争,西方游客来伊朗旅行的安全性没有保证,网络上苏萨的旅行资料少之又少,最新图片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

但以理墓地被伊斯兰敬拜着。

以色列旅行令我对圣经加以研读,但以理篇章之重要性让我在设计伊朗旅行线路时作为必选之地。古兰经对圣经旧约的圣人同样尊为圣贤,在那里他们并不冲突。
我便是这样有备而来,周围的伊朗人好奇的审视着我,而我的服装装束符合他们的礼节要求,我是这样享受他们的审视,我获得的不只是宗教的审查,而是我自己灵与肉的自由。
女性团友的着装不符合宗教的规矩,导游前去询找解决办法,大家则在这里看着来去的人们

墓地内采用了大理石的装饰,不锈钢的护栏看上去是现代完成的作品。

不大的空间内,叩拜的女人亲吻着墓地的墙壁护栏,不知道基督徒与犹太人来到这里采用何种方式表达敬意,这便成为三大宗教短暂的和平交汇地,怕也是宗教的本意。

现今的苏萨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城镇更加准确,我无法与那个富可敌国的都城建立联系,难以想象她在圣经多个篇章记述过的辉煌。
波斯的艺术造型作为城市的街景装饰,却也是合适的选择。

公路桥墩的手绘画装饰

小河缠绕着但以理的墓地
节日的人们在树荫下休息,是否激动后的喘歇?
街心花园----依然是伊朗城市共有的特征
河畔,我们午饭的餐馆,干净宽敞。年轻地波斯女人们争先用手机与我们合影,甚至把我们堵在洗手间的梳妆镜前完成拍照。他们对外国人的好奇与好客一如中国文化---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,我却觉得乐乎时有讨好的味道。
部分图片来自刘哥、赵强、邓筠、关姐,在此感谢